伴随金融机构“风险为本”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客户尽职调查工作正逐步走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阶梯式管理新阶段。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客户群体,尽职调查的强度和重点也有所不同。
实务当中强化尽职调查的问题表现和难点在哪里?金融机构如何做好企业客户的强化尽职调查?本文以上述问题为核心,为您详细拆解企业客户的强化尽职调查。
强化尽调的问题表现 政策方面,金融机构客户强化尽职调查的核心问题仍聚焦于“有效性不足”。具体表现为: 1. 高风险客户强化尽调无实质性内容支撑。 2. 高风险客户强化尽调流于形式,未能及时发现交易异常情形。 3. 部分客户虽有历史尽调,但内容不完善,无法提供有效支撑。 4. 在客户风险特征未发生实质变化的情况下调低客户风险等级。 5. 未根据客户风险状况,适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风控措施。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问题,强化尽职调查在实务中的难点在哪里?我们区分内部和外部两个视角来看。
首先,从机构内部视角。原业务流程中并未有效嵌入强化尽职调查环节,或者原强化尽调信息覆盖的广度和深度有限。
例如系统可疑交易预警触发的后续强化尽调,线上流程缺乏对应的功能模块接入;而线下流程中的强化尽调,由于缺少较为明确或者全面的客户身份背景内容支撑,从而导致该环节置空或形式化,因此显得有效性不足。
其次,从外部客户视角。由于产品和服务选择的对象较为广泛,外部客户在面对金融机构的客户尽职调查,尤其强化尽职调查时,总体的配合程度较低。实务当中,大部分客户不能有效配合强化尽调,或者消极配合机构的强化尽调,这也是导致该项工作有效性不足的客观原因。
如何做好企业客户的强化尽调?
如何实现在尽量减少与客户摩擦的前提条件下,提升强化尽调有效性、降低客户风险?
在信息化、数字化的当下,重视并运用多维度的企业信息,转化为客户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让良好的客户风险管理成为金融机构真正的竞争优势,是解决新环境中战略、管理和业务决策的关键所在。
企查查专业版以“深度关系挖掘”功能作为强化尽职调查的核心输出。基于对政策要求的理解,依托大数据和技术研发,通过企业的“关系挖掘”和“风险识别”,实现强化尽调的明确内容界定。
为什么“关系挖掘”和“风险识别”,两者可以组成强化尽职调查的内容?
所谓“强化”,应当是建立在“标准”或“通用”基础之上的“强化”措施。根据《法人金融机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管理指引(试行)》(银反洗发〔2018〕19号)第四十三条,“法人金融机构按照反洗钱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所采取的客户尽职调查等措施,是满足反洗钱合规性要求的最低标准”。
以企业客户为例,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和受益所有人等信息,仅是作为尽职调查的基础性内容。“深度关系挖掘”功能,以“自上而下”的视角,基于对全量企业身份特征认识,从“单一企业”和“关系网络”两个模块出发,以“模块化”延伸并形成企业风险的完整拼图。
基于“关系挖掘+风险识别”,构筑企业客户强化尽职调查的二元结构。
重点一:关系挖掘 关系挖掘的类型,包括股权/投资关联、联系方式、人员关联、控制关系、组合关联等。以投资关联为例,支持用户自定义投资比例阈值,投资比例阈值最低可穿透至0.1%。该功能同时支持在线揭示100家企业之间的投资关联关系。
重点二: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以法律风险为例,针对司法案件作为风险传导节点,支持揭示20家企业之间的法律风险关联。示例如下:
企查查专业版·尽职调查功能版块,始终秉承“以用户为中心”,通过构建不同业务场景下的强化尽调功能,为您提供一站式尽职调查解决方案。
后续我们将围绕用户需求,以“关系挖掘”和“风险解析”为主线展开深度应用拓展。多措并举,依托数据挖掘、技术研发和实战经验,有效赋能金融机构“风险为本”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