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客户快速做对决策
风险为本 · 全生命周期管理
微信扫码咨询
电话咨询400-088-8275
在线咨询
业务中心 / 业务资讯

案例解析 | 准入尽调,打通KYC的最后一公里

640 (2).png

准入尽职调查,是指通过风险监测的关口前移,提高客户尽职调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那么如何借助该功能,提升客户尽职调查的质量和效率,打通KYCKnow Your Customer的最后一公里?

本期我们用三个具体的案例,展示如何在业务关系建立阶段、客户准入环节,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相应的客户尽职调查,并做进一步的业务延伸和风险分析。

640 (1).png

案例一

**科技有限公司,2022年5月成立,注册资本500万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进出口代理、货物/技术进出口、广告发布、科技中介服务等。公司现有两名自然人股东,工商注册信息均无异常。

尽调结果

该公司通过“准入尽调”功能扫描显示,其中了 红色通道 “关联企业具有潜在风险”, 黄色通道 “疑似空壳企业”和“关联方成员企业存在异常”。

640 (3).png

尽调分析

红色通道-关联企业具有潜在风险,该特征的具体内容描述为“该企业与相关高风险客户名单存在一定关联,请注意核实企业信息。”高风险客户名单,是企查查专业版依据历史数据特征分析与高风险信号提炼(如涉案涉罪等),基于多维度关联融合与评估建立的名单库。目前高风险名单库收录了约6.16万家主体企业和12.36万家关联企业因此,命中该维度意味着该企业当前处于非常高的风险环境。

640 (4).png

黄色通道-疑似空壳企业。空壳扫描结果为“该企业与关联企业的成立日期、主要人员等基础信息重叠。”数据显示,两个自然人名下的四家公司,存在近乎相同时间和步调一致的注册行为。此外,从“主要人员职位”来看,两名个人互为对方名下公司的监事身份。

· 2022年5月9日,个人徐**在**省***经济开发区同时以法定代表人身份、注册成立了一家贸易公司和一家科技公司。

· 次日,个人雷**在同一区域近乎同一室的地址下,也是以法定代表人的身份,注册成立了一家贸易公司和一家科技公司。

640 (5).png

近乎一致的注册行为,是否有真实的经营活动背景支撑值得推敲。换言之,何种规模和形式的经营活动,值得两名个人先后在两天内成立四家近乎相同的公司用作运营,这种规模和形式的经营活动是否真的存在?如果经营活动本身并无存在的可能,则这样的客户是否值得与之建立业务关系,或者值得后续再由人员介入进行强化尽职调查?存在这类特征背景的企业,再进行强化尽职调查是否为资源的浪费?

依据类似上述案例的风险特征,借助系统性的工具和平台,更快评估企业客户的风险,并做出更快的是否准入、是否强化尽调的判断和决策,不仅体现了以风险控制为最终目标的客户尽职调查,同样也是提升尽调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切入角度。

类似的案例如下:


案例二

**商贸有限公司,2022年4月15日成立。

8天后,即4月24日,原投资人李**退出该公司,由杨**和吴**共同持股。法定代表人也在24日当天由李**变更为杨**。

景**作为该公司的原“监事”,也在24日当天退出该公司,新监事为吴**。

640 (6).png

梳理得出,经过24日的变更后,该公司在成立后的短短8天时间内,其主要人员已经完成全部的置换。这样的人员置换,是真实的经营活动所需,还是另有其他的可能?

640 (7).png

案例三

**网络科技有限公司,2017年11月成立。作为一家体育赛事直播平台的背后运营公司:

从历史行政处罚来看,该公司曾于2021年4月被行政执法调查,调查结论显示该直播平台未取得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颁发的《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从竞争风险来看,该公司曾作为被告,以侵害商标权、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案由被立案。

从当前行政处罚来看,该公司于2022年7月11日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原因为“通过登记的住所或经营场所无法联系”。

640 (8).png

640 (9).png

640 (10).png

结合历史与当前风险信号评估该公司的风险状况,尽管该公司可能并未触发相关政策法规的红线,比如,尚不属于严重违法失信企业,但是这样的客户哪怕与之建立了业务关系,整体的业务关系可能仍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
案例总结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依托于深层次的数据沉淀与提炼,根据风险信号强弱的不同,作为当下是否建立业务关系、客户可否准入的直接判断依据。高效的准入尽调,不仅是风险预警和监测关口前移的重要体现,也是后续业务或服务提供方式的重要支撑。比如新客户的线上渠道是否可以开通、是否能够与之建立业务关系等。

企查查专业版尽职调查,目前已为国有银行分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保险、信托等诸多机构提供反洗钱与合规管理、授信客户风控等深入场景的数字化赋能,同时亦全力支持并推动“风险为本”转型下的强化监管与落地实践。